骨刺 vs. 廣泛性特發骨質增生症(DISH)

QB是五歲的混種犬,從不到一歲被收養的時候,爸爸媽媽就覺得牠走路怪怪的。隨著年紀漸長,QB走路的步態明顯跟其他狗狗不一樣,後腳步伐僵硬,歪七扭八像喝醉酒,時不時可看到腳背著地,走快的時候後腳就像兔子一樣蹦蹦跳。後來甚至開始出現背痛不舒服的狀況,睡覺也睡不好。爸爸媽媽帶牠到動物醫院拍了X光,一看之下不得了,QB的脊椎長了滿滿的”骨刺”,四肢關節也有關節炎的骨增生變化。神經學檢查顯示後腳的神經反射異常,病灶定位在胸腰椎。QB到底發生什麼事呢?這些”骨刺”的來源是因為飲食不均衡嗎?還是環境方面出了什麼問題?

 

QB的脊椎有骨刺(第一二節腰椎),也有廣泛性特發骨質增生症的病灶(胸椎及後段腰椎)。

 

 

QB罹患的是廣泛性特發骨質增生症(diffuse idiopathic skeletal hyperostosis,以下簡稱DISH)。由於病患的脊椎韌帶以及韌帶、肌肉、關節囊附著於骨頭處的位置產生軟組織鈣化的現象,因此不僅會在脊椎看到病變,也會在四肢骨看到骨贅(enthesophyte)。其病生理機制不明,有很多因子皆可能驅使間質細胞分化成骨生成細胞。在人,這個疾病和肥胖、糖尿病、高血壓…等等代謝性疾病與心血管疾病有關係。但在狗,目前只確定基因是影響發病的因子,某些犬種得到此病的比例相對很高,例如七歲以上的拳師犬約有五成比例罹患此病。

 

DISH要如何跟骨刺(spondylosis deformans)區分呢?骨刺源自於脊椎的椎體與終板(end plate),而DISH在脊椎的病灶則源於脊椎腹側的韌帶。骨刺通常位於椎間盤附近,不會形成連續的、跨多個脊椎骨的波浪狀骨增生,椎體背側的關節附近也不會有增生的變化,而典型的DISH則會有上述影像變化。由於此病可以和骨刺、其他骨關節病並存,所以前期診斷並不容易。DISH也有可能和嚴重的骨刺區分不出來,當多個鄰近腰椎的骨橋(bony bridge)靠得很近可視為連續性的鈣化,即便這些骨橋不完全相連也有可能是DISH。罹患DISH和骨刺的盛行率皆與年紀有正相關性,然而相較骨刺來說,DISH年輕時就發病的比例較高。

 

骨刺與DISH的脊椎新骨生成示意圖(引用自文獻1)

 

 

 

DISH的臨床症狀主要為骨關節症狀與神經學異常,脊椎的新骨生成本身可能會造成脊椎痛與僵硬。當脊椎側面的骨增生嚴重到使椎間孔狹窄,就會壓迫神經根造成神經症狀(如下圖)。研究發現兩個或多個脊椎骨融合與椎間盤突出有顯著相關,脊椎骨融合會影響到椎間盤的可動性,使椎間盤內的壓力上升。與人相比,罹患DISH的狗也更容易發生脊椎骨折。

核磁共振影像:星號為正常脊椎椎體的邊界,長箭頭處表示增生之贅骨造成椎間孔狹窄,進而壓迫到神經根(引用自文獻1)

 

 

目前DISH的診斷依據並沒有黃金標準,主要根據影像學確診。Utsinger (1985)修改人醫的診斷標準,認為若骨橋連結了四個椎體就可診斷是DISH。若骨橋連結兩個椎體,並在雙側對稱的四肢骨(跟骨、鷹嘴突或髕骨)觀察到骨贅,則極有可能罹患DISH( probable DISH)。儘管這樣的分類讓我們可以試著辨認哪些病患未來有可能罹患DISH,但對於此病目前臨床上仍未建立非常有效的治療策略。目前DISH治療仍以非手術治療為主:止痛、活動限制、復健。若對藥物反應不佳,脊椎的新骨生成影響到脊椎的可動性,造成嚴重的神經缺陷與疼痛,才考慮手術介入。手術包括贅骨切除術(enthesophytectomy),若神經根被壓迫可施行椎孔切開術(foraminotomy)

 

QB的血液檢查並沒有其他代謝上的異常,在與家長討論過後,牠的治療計畫以保守治療為主。針對關節炎的部分建議可以控制體重,日常定期服用關節保健藥物。針對背痛的部分,目前服用神經止痛藥物可以得到不錯的控制效果,偶有急性背痛發作,便需好好休息限制運動,或是考慮給予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緩和急性疼痛。雖然這個疾病會隨著年紀增長而變得更加嚴重,我們的目標則是和家長們一起盡力維持牠的生活品質。QB雖然行動沒那麼方便,但超級貪吃,來醫院也總是中氣十足地大聲吼叫,活力可是不輸其他小狗喔!

 

參考文獻:

  1. Naturally Occurring Spinal Hyperostosis in Dogs as a Model for Human Spinal Disorders. Hendrik-Jan C. Kranenburg, Herman A. W. Hazewinkel, and Björn P. Meij. ILAR Journal, Volume 55, Number 1. 2014.
  2. Diffuse idiopathic skeletal hyperostosis (DISH) and spondylosis deformans in purebred dogs: a retrospective radiographic study. Kranenburg HC, Voorhout G, Grinwis GC, Hazewinkel HA, Meij BP. Vet J. 2011 Nov;190(2):e84-90.